通过集约整合用地,完成了各类科研、教育需求空间的成长。园区总建筑面积从27.62万方增加到51.96万方 ,容积率从1.22增长到2.29。
拆除面积达到7.35万方,其中:居民住宅5.67万方 ;公建1.7万方,包括中东区旧改片拆除8,300平方米,教育园区自行拆除8,700平方米 。保留原科研用房8.99万方。新建面积31.69万方,包括公建23.34万方,住宅8.36万方。
用房结构得以调整,功能布局得以优化。科研用房占园区用房面积的比例由38%提升到62%;解决了生活区和科研区混合交错的问题。
中、东区集中规整出建设用地 亩,为小洪山科学城和创新基地项目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在东区集中还建8.36万方居住用房,除了满足原拆迁居民安置外,院属在汉单位共获得还建住房10,500平方米(115套)。为研究所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小洪山园区新建科研及配套用房面积30.63万方。园区科研用房总面积从10.69万方增加到39.62万方。
保留原科研用房8.99万方。核心区科研用房大部分得以保留并予以修缮,确保原有科研资源可持续性发展。
新建科教基础设施类用房9.75万方。包括物数所、岩土所新建的2座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平台,分院牵头建设的研究生公寓、幼儿园以及3H人才公寓等支撑辅助用房,满足了园区发展的多功能需求。
新建创新孵化类用房20.88万方。由武昌区政府投资的小洪山科学城以及分院与武大合建的创新基地项目。聚焦科技孵化创新,布局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为园区未来发展创造空间。
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计划投资重点布局在小洪山园区的有包括核磁共振科学平台设施、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高新技术研发平台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设施等3个项目,总建筑面积为7.08万方,国拨资金达到1.84亿元。
在2014至2022年度期间,财政部修缮资金累计拨款1.8亿元,通过22个项目的支持对小洪山园区水、气、电等基础配套设施进行了改扩建,7.20万方的科教建筑用房得以及时修缮和维护。
中国科学院“3H”工程拨款0.32亿元,院属在汉单位多渠道筹措2亿元,在小洪山园区新建了中青年科技人才公寓、中科幼儿园重建、园区公共食堂等一批后勤支撑项目。新建面积2.67万方,改造面积0.31万方。政府置换给分院价值1.82亿元的土地和房屋资产也全部交付并投入使用,仅剩部分工程结算款和土地划拨手续尚待完善。
中、东区旧改征收土地储备成本达到18.24亿元(摘牌价格),东区还建房建设面积达到8.36万方,中区科学城项目建设面积为14.98万方。测算总投资金额约为37.4亿元。
小洪山科学城的建设成功,有利于中科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充分释放科研活力、实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为武汉分院深度融入武汉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契机,为武汉分院各单位科技创新发展与武汉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相结合提供了平台,为充分发挥中科院的科技优势,对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科技支撑起到关键作用。
Made with Mobirise
Free Web Page Creator